——2007年2月9日在重庆市南川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区长 游正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的工作回顾
2003年本届政府组成以来,我们在重庆市委、政府和南川区(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强力实施“三大战略”,着力推进“五化进程”,全力抓好“四件大事”,开创了南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2003年以来的四年,是着力突出发展主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四年;是努力完善体制机制,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进步的四年;是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的四年;是奋力克服灾害事故,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化解的四年;是合力争取各方投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的四年;是全力为民办实事,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四年。
四年来,我们取得了许多群众公认的突出成就。撤市设区翻开了南川新的历史篇章;渝湘高速公路把南川融入了重庆“1小时经济圈”;中铝公司等五大集团在南川投资建设,极大增强了我区发展后劲;计划生育、文化、广播电视等工作继续保持全国先进地位,粮食生产、农田水利建设、“四五”普法、农机推广等工作获得全国表彰;每年人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均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
——四年来,经济实力明显壮大。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5亿元,是2002年(下同)的1.8倍,年均递增15.2%;财政总收入4.78亿元,增长1.2倍,年均递增22%;地方财政收入2.54亿元,增长90%,年均递增17%。一是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0亿元,是南川工业发展史上投资最多的时期。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1.9亿元,增长1.2倍;工业增加值达28亿元,增长1.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10%,提高103个百分点;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增加6个,税收超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60%。南川连续两年被评为“重庆工业进步区县”,博赛集团、双赢集团进入重庆工业50强。二是农村经济实力增强。重点农业产业加速推进,形成中药材11万亩、笋竹21万亩、优质稻25万亩、优质茶园2.7万亩、生猪65.5万头的生产规模。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启动了示范村和推进村建设。建成了国家级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国家级优质稻标准化建设示范区、重庆科技兴粮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总产值达20亿元,增长37%。三是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按照政府控制、整体开发的思路,高起点完成了金佛山旅游策划规划和整体招商工作,为大开发奠定了基础;山顶公路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6年,接待游客52.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亿元,分别增长101%、82%。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城乡商业营业面积不断增加,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亿元,增长65%。
——四年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油化、硬化通乡公路20条、164公里,村道通达公路里程1792公里;改造了南涪路、渝道路;渝湘高速水界路南川段完成了土建工程量的90%;南涪铁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加强。改造中低产田土6.89万亩,成片造林23.4万亩,完成土地开发整理3.8万亩,新增耕地1.1万亩。整治水库24座,新建人饮工程171处,解决了5万人的饮水困难,金佛山水库项目通过水利部审查。三是能源、通信快速发展。新增电力装机容量4.3万千瓦,改造农村电网1866公里,安装一户一表3万户;实施引气入南工程,加快管网建设,天然气用户达1万余户;互联网通达乡镇,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电话用户达2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42%。
——四年来,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切实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搭建融资平台,经营土地、经营资产,拓宽了城市建设筹资渠道。大力开发新区,有序改造旧城,加快建设小城镇,全区新增城镇人口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7个百分点,达41.4%。一是城镇规划不断完善。完成了城镇体系规划、新城区7.1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等重要规划。二是城市功能显著提升。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亿多元,高标准完成了11.6公里的旧城道路改造,新城区建成了一横、三纵的城市主干道,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2.6平方公里;新建了花山公园和河滨景观园林带,完善了金光大道和西街至白腊口景观绿化带,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3.2平方米;城区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面整治了护城河,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成投运。三是房地产开发上档升级。引进了一批有实力、上档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8亿元,竣工商品房面积85万平方米。半山景苑、香格里拉荣获重庆区县十佳小区和优秀小区。四是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新建、改建集镇道路20公里,新建农房100万平方米。
——四年来,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2亿元,是前5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倍。落实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累计引进项目247个,到位资金28亿元。成功引进五大集团入驻南川开发建设。中铝公司投资50亿元的80万吨氧化铝项目成功奠基;重庆高发司投资20多亿元建设渝湘高速公路南川段,今年建成通车;重庆交旅公司5年内投资10亿元,整体打造金佛山;重庆地产集团3年内投资8亿元,整体储备、整治、开发新城区土地4700亩;重庆开发投资公司将投资24亿元,建设南涪铁路。一批重大项目的逐步实施,增强了我区发展后劲。
——四年来,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一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提高。新产品产值率达27%,开发重庆市级新产品5个。二是教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实施学校建设项目119个,改造中小学危旧房11.3万平方米,全部消除了D级危房,全部偿还了“普九”债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基”工作通过重庆市政府复查验收;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累计向各类高校输送人才7676名。三是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建立完善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成了疾控中心及传染病分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城区医疗机构建设加快,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9所、村卫生室243个,形成了三级农村初保网络。四是文化广播事业不断加强。建成了一批示范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完成了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95%,光纤广播电视通村率达97%。五是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南川诚信模式”受到国家计生委高度肯定,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获全国先进,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六是人才等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建立了人才市场,累计引进各类人才2000多名,壮大了人才队伍。审计、统计、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双拥、人防、档案、外事、保密、修志、气象、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婚姻登记工作获全国先进。
——四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66元,增加924元;单位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4314元,增加5949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6亿元,增长近1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始终控制在3%以内;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0平方米。一是劳动就业工作成效明显。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75万个,引导近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近2000名“4050”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每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达到了15.8万人,劳务收入达8亿元。二是社会保障全面加强。社保参加人数翻了一番,城镇低收入家庭享受了城市低保待遇,“五保”对象得到政府供养,农村特困对象得到政府救济,计生贫困户得到政府帮扶。三是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坚持不懈实施了32项民心工程;实施扶贫项目671个,4.7万人实现脱贫;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每年兑现各类政策性补贴4900万元,农民群众得到前所未有的实惠;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40家企业完成污染治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深入实施平安创建,坚持开展严打斗争,全面加强信访工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定。
——四年来,政府自身建设明显加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法治型、服务型、责任型、效率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自觉接受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健全政府工作规则,创新政府工作机制,建立专家咨询、法律顾问、社会听证、社会公示等决策制度,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水平提高;建立了综合目标考核、政府采购、财政核算、行政审批等制度,精减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压缩了一批行政收费项目;完善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处理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政府管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在政府系统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廉洁从政,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活动,强化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党性观念。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和行政首长问责制,规范了行政行为和执法行为。加强勤政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南川1994年撤县设市之后,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撤市设区奠定了良好基础。12年的成就来之不易,4年的成绩值得倍加珍惜。这是我们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重庆市重大部署的结果;是区(市)委正确领导,人大、政协和各人民团体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政府各级各部门卓有成效开展工作、全区人民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为南川发展奠定基础的历届老领导,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向关注和支持南川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成就令人振奋,经验弥足珍贵。过去四年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理清思路抓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政府工作全局,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全力推进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发展,制定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和各项专业规划,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确立了奋斗目标。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思路是符合南川实际的。
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始终立足打基础、抓重点、求突破、聚人心,举全市之力,坚持不懈地抓好事关南川发展全局的高速公路建设、铝土矿开发、金佛山旅游开发、新城区开发“四件大事”。组建专门机构,抽调专门人员,落实专项经费,明确牵头领导,强力推进,合力攻坚,实现了“四件大事”的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发展新基础,形成了发展新机制,树立了工作新形象。
三是改革创新增活力。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行政许可责任追究、企业挂牌保护等制度,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建立了政务督查、行政首长问责、信访接待日制度,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建立了综合目标考核、行政执法考评制度,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深化了财政体制、农业服务体系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建立了融资、引资、激活农村经济等新机制,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求真务实重实效。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不提好高鹜远的目标任务,不搞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坚持按照既定目标,一鼓作气,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五是关注民生谋福利。我们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每年实施一批民心工程,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保、特困医疗救助、征地农民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等制度,完善了农民工就业培训和维权制度,制定落实了促进就业的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等政策,群众出行难、读书难、看病难、维权难、就业难、保障难等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南川发展整体上还处于爬坡上坎、打基础、建平台、添后劲的艰苦创业期,因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我们的自身因素,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突破、去解决。一是我区产业结构落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中处于不利地位。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任务十分繁重。二是我区经济总量不大,发展实力不强,在周边区县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上位升级,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边远山区群众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看病难还较突出。四是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仍然不少,一些领域的安全生产压力较大,少数地方的社会治安形势较为严峻,非正常上访时有发生。少数企业污染排放较重,部分地方环境容量饱和、生态基础比较脆弱。五是行政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与区级行政机关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干部队伍的思想准备、工作准备不足,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力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未来的奋斗目标和五年的主要任务
(一)未来的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2006年1月,王鸿举市长视察南川,指出南川要“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是写在纸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06年9月,汪洋书记视察南川,提出要把南川打造成为“渝南黔北地区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我区未来发展和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勾画了三步走、用14年时间建成“渝南黔北地区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我们必须始终围绕大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务求必胜。
1. 打造渝南黔北地区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产业基地 ——产业支撑体系稳固,产业集群格局形成,经济发展活力强劲,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在渝南黔北地区发挥集聚带动作用。
中等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在渝南黔北地区发挥辐射推动作用。
宜居环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文底蕴厚重,人民安居乐业,成为重庆近郊的最佳人居环境,在渝南黔北地区发挥示范促动作用。
旅游胜地——把金佛山建成中国旅游名山,把南川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渝南黔北特色风情旅游区,重庆近郊山地休闲、度假、科考、观光、健身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强,在渝南黔北地区发挥吸引拉动作用。
2. 打造渝南黔北地区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子
实干兴区,实业兴区,实力兴区。
3. 打造渝南黔北地区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步骤
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1年,全面打基础;第二步,到2015年,基本见成效;第三步,到2020年,实现大目标。
4. 打造渝南黔北地区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布局
形成三大类区:“一带”,中部城镇经济带;“一区”,南部特色旅游区;“一园”,北部生态农业园。
5. 打造渝南黔北地区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支撑
建设五大基地——建设重庆市重要的铝工业基地、煤化工基地、建材基地、纺织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
构筑五大体系——构筑能源交通通讯水利保障体系、城镇体系、商贸流通体系、金融融通体系、教育卫生文化体系。
实施五大战略——实施项目支撑、开放带动、创新推动、环境优化、人才开发战略。
(二)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打造“渝南黔北地区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打基础的关键五年,是发挥优势、保持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按照“基础设施上档升级、产业发展重大突破、城镇体系基本形成、体制机制显现活力、人才开发取得实效”的总体要求,以务实的精神,实干的作风,迈出打造“渝南黔北地区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坚实步伐。
主要预期性目标是:发展速度力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达到“1小时经济圈”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力争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升级升位。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突破1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突破5亿元。主要约束性目标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每年下降4%。
1.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提升工业经济实力
工业是南川立区之本,强区之路。必须坚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到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左右,基本建成重庆市铝工业基地、煤化工基地、建材基地、纺织基地,初步形成以矿产资源加工业为主要支撑,传统产业焕发活力,新兴产业快步发展的工业产业格局。
全力培育工业产业。加快建设铝工业基地。依托中铝集团和博赛集团,全力构建“矿山——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及其配套产业”链条,形成“一大一小”的氧化铝发展格局,氧化铝总规模达到120万吨以上,配套形成相关产业。加快建设煤化工基地。积极发展煤炭能源及煤炭化学工业,加大煤炭资源深部勘探和现有矿井技改扩能,扩大煤炭生产能力;积极构建煤化工产业链,推进煤焦、煤甲醇等化工项目。加快建设建材基地。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整合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提高水泥工业科技含量和集约化水平,建成100万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加快玻璃企业技术改造,形成150万标箱平板玻璃、4.5万吨玻璃制品的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墙体建材,重点发展非粘土空心制品、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新型墙体材料。加快建设纺织基地。努力构建“棉麻——纺纱——织布——印染——成衣”产业链。积极推进与重庆轻纺集团的战略合作,搞好重庆长丰麻纺厂整体搬迁南川的对接工作;推进纵横纺织公司新增纺锭和喷气织机、麻纺厂新建麻纱和织布技改工程;引进业主投资建设织布、印染、服装生产线,筹建“纺织城”。与此同时,引导发展机械、化学等传统工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建设南川工业园区,引进一批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符合产业政策的重大工业项目,积极发展高新产业。
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强化产品开发,培育知名品牌,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积极推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到201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6年降低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煤耗控制在3吨以内。
做大做强工业企业。放手发展、放胆大干、放宽准入,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树立“企业家是稀缺资源”的理念,逐步完善企业家管理服务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奖励保障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善谋略、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积极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走联营、参股、嫁接等合作之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做大做强。到2011年,全区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10个以上。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务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新农村建设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把发展现代农业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到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以上;基本建成重庆特色农产品基地;“一带”、“一园”、“一区”形成特色经济发展新格局。
分类指导三大类区发展。将全区划分为“中部城镇经济带”、“南部特色旅游区”、“北部生态农业园”三大类区。一是在工作指导上,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制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考核体系,科学指导三大类区发展。二是在发展重点上,“一带”重点发展工业、商贸服务业和郊区型农业;“一区”在积极发展笋竹、烤烟、中药材、草食牲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及配套产业;“一园”重点建设优质稻、茶叶、商品蔬菜、优质生猪、家禽等大宗农产品基地,配套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三是在配套措施上,强化“一带”的产业分工布局、生产要素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倾斜、转移支付、项目扶持、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力度,着力解决“一区”、“一园”产业支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薄弱等问题。
集中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收紧拳头培育笋竹、中药材、茶叶、蔬菜、畜牧五大骨干产业,实行“一大产业一名联系领导、一个主抓班子、一套政策措施、一批发展项目”。到2011年,形成30万亩笋竹、20万亩中药材、5万亩优质茶园、6.5万亩商品蔬菜、100万头生猪的生产规模;力争全区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其中市级龙头企业6家以上;基本建成重庆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纯天然、无公害、生态型的 “金佛山”品牌系列产品。
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构筑水利保障体系。积极推进金佛山水库项目前期工作,创造开工条件;力争建成白露沟水库;完成48座病害水库整治销号任务;实施渠道防渗整治100公里以上;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土整治,成片综合整治土地10万亩以上;实施大灌区及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完成城区和乡镇供水管网改造,解决1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1年,基本形成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防洪减灾等水利保障体系,努力保障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灌溉安全和水生态安全。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积极推进农村道路、光纤电视、邮电通讯、宽带传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鼓励“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和集约土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依法清理、妥善化解乡村债务;加快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和水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3.着力培育生态旅游业,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着力打造旅游胜地。围绕生态旅游定位,按照“策划、规划,招商引资,政府控制性开发”的思路,以国际化水准,全面推进金佛山整体开发。修建、改造城区至金佛山西坡、北坡、南坡公路。完成西坡索道建设。加快山顶主游线核心景点的综合开发。在原红泉厂、天星厂建设两个旅游接待基地,形成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接待服务设施。加大山王坪、楠竹山、黎香湖、神龙峡、大观温泉开发力度。大力开发地方特色饮食、地方特色产品、地方民俗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营销活动。到2011年,迈出打造旅游胜地的坚实步伐,力争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
着力打造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打造城市商圈,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入驻,逐步建成1—2个集购物、休闲、文化、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标志性购物中心;建设绿色农副产品交易、工业品综合批发等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两社两化”;加大乡镇集贸市场和村级便民店建设力度,培育2个“双建工程”龙头企业,新建镇级连锁超市60个、村级便民店600个以上;提升商贸、餐饮等服务业经营档次和文化内涵。到2011年,初步建成中心集聚、连接都市、覆盖农村的商贸流通体系,初步形成渝南黔北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着力打造金融融通体系。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邮政储蓄业务功能;完善农发行职能;推进商业银行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积极引进贷款担保机构;积极发展证券业、保险业。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快捷、高效的管理体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信贷工作机制。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击和惩戒不讲信用的行为。到2011年,基本形成机构较为齐备、功能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力争存款余额达到1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70亿元。
4.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努力构筑发展平台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强力推进新城建设,有序推进旧城改造,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着力构建“城区——中心镇(小城市)——边贸镇(乡)—— 一般镇(乡)——农村新社区”五级城镇体系,形成空间连接畅通、产业梯度连续、经济文化融合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区以新城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整治、开发5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土地,完成工业园区一期工程建设任务,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中心镇、边贸镇、一般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加强规划,完善设施,发挥优势,加快建设工矿型、工贸型、商贸型、旅游型特色小城镇;农村新社区以沼气池建设和改水、改厕、改厨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11年,城区建成中心城市的总体框架,中心镇加快崛起,边贸镇加快发展;中等城市初具规模,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
加快交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打通出口、畅通干线、提高等级、形成网络”的思路,大力发展交通。完成渝湘高速公路南川段建设;做好南川至涪陵、南川至万盛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建成南川至涪陵铁路;改造南川至万盛铁路。全面油化改造对外出口公路主通道,全面完成乡镇公路油化、硬化,全面完成行政村通达工程。建成汽车客运总站和货运物流中心。到2011年,在渝南黔北地区基本形成以南川为轴心,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轴,以省际公路为轴线的交通主骨架,形成 “1小时重庆”、 “1小时航空港” 、“1小时深水港”、“2小时南川”,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立体交通体系,成为渝南黔北的交通枢纽。
加快能源通讯体系建设。大力改造城乡电网,重点建设220千伏变电站,改造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建设长寿经涪陵至南川的天然气管网,改造綦江经万盛至南川的天然气管网;提高成品油储备、供应能力;推动各种网络互联互通和升级改造扩容,实现广播电视、移动通讯全覆盖;加快发展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到2011年,全区供电、供气、供油、通讯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城区使用清洁能源达到80%以上,小城镇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稳步提高。
5.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着力构筑教育卫生文化体系,解决社会事业“短腿”问题。到2011年,基本形成“满足本地、辐射周边、形成特色、良性循环”的区域社会事业发展格局。
积极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巩固提高义务教育,70%的农村中小学建成寄宿制中小学,在城区新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学。突出重点发展高中教育,完成南川中学示范校、道南中学重点校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增添发展举措,努力形成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成职教中心搬迁建设。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创造条件发展高等教育。到2011年,力争形成渝南黔北基础教育高地的基本框架。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校地合作,对接产业推广实用科技,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积极发展卫生计生事业。完善医疗救治、防控、监测、保障体系。完成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规范化建设乡镇卫生院、50%的村卫生室和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到2011年,基本建成渝南黔北地区医疗卫生中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依法管理,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和出生缺陷监控,努力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巩固发展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成果。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抓好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大力塑造南川人文精神。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搞好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载体建设,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活动;建成体育馆工程。到2011年,基本形成一张高水平的报纸、一个有声有形的广电平台、一个有特色有实效的门户网站、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一套精简效能的工作机制的“五个一”文化体系。
积极发展统计、审计、民政优抚、精神文明、妇女儿童、民宗侨台、人民武装等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做好老龄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6.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南川
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每年实施一批民心工程,尽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加强社会保障,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特困医疗救助等制度,完善城市低保、五保供养、灾民救助等制度,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抓好社区平台建设,在乡镇建立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培训、就业、维权机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每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全面消除农村富余劳动力“零转移就业家庭”;通过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强化扶贫攻坚,重点推进搬迁式扶贫和产业扶贫,到2011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3万人,相对贫困人口减少2.7万人。
把生态环保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生态区,积极打造宜居环境。实施“蓝天行动”,推广清洁能源,治理和搬迁城区大气污染企业,控制城区扬尘污染,完成二氧化硫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施“碧水行动”,综合治理凤嘴江、半溪河、龙岩河,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城区污水处理率,全区出境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实施“宁静行动”,全面推进功能区噪声达标建设和“安静小区”建设,噪声达标区实现全覆盖。实施“生态行动”,搞好农村小康环保工程,实施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工程;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把平安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依法、规范和妥善处理群众诉求。实施安民、安宁、安护等平安工程,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南川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强群众的安全感。积极构建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7.强力实施“五大战略”,努力强化发展保障
实施项目支撑战略。把项目作为第一抓手,以项目促进创业,以创业推动发展。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项目经济,在工业、农业、旅游、城建、商贸、社会事业等各方面,每年都要集中力量运作大项目、好项目,形成“竣工投产一批、抓紧建设一批、前期推进一批、策划包装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聚集生产要素,拉动经济增长。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开放作为第一动力,对上加大争取,对外加深合作,对内加强实干。加强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和各种生产要素传递;推动渝南黔北经济合作,构建区域经济协作框架,着力搞好矿产、能源、交通、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发展要素,传递直辖效应和辐射带动,抢占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促进区域互动双赢共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创新招商方式,大举招商引资,吸引各方投资者来我区创业发展。
实施创新推动战略。把创新作为第一源泉,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障碍。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建设服务政府;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严密完善的执法监督机制,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设法治政府;以行政执行力建设为核心,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和考核监督,不断提高政务工作效率,建设效能政府;建立健全层级清晰的责任体系,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行政责任,建设责任政府。
实施环境优化战略。把环境作为第一引力,夯实硬环境,优化软环境。大力培育“勤劳勇敢、开拓创新、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南川精神,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压缩行政收费项目,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发展电子政务,改进管理方式,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搞好“五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整合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
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建立以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为重点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大规模培训,着力培养行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每年举办一次“振兴南川突出贡献奖”评选活动,鼓励人才干事业,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三、2007年的政府工作
2007年,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干兴区、实业兴区、实力兴区,抢抓新机遇、围绕大目标、推进大项目、营造大环境、促进大发展,扎实开展“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努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推进和谐南川建设,为建设渝南黔北地区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从今年开始,我们将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目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大类。2007年的主要预期性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主要约束性目标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5.04万吨、0.406万吨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一)突出重点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收紧拳头,做大基地。新增中药材2万亩、商品蔬菜1万亩、笋竹2万亩、优质稻3万亩、无性系茶园500亩;加快发展优质畜禽产业;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8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3万吨左右,确保粮食安全。二是集中力量,做强龙头。加快引进辐射面宽、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扶持区内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对一个品种多个企业的产业,引导企业归并、重组、联营,组建龙头集团。办一个农副产品交易中转市场;抓好生猪二级屠宰场迁建工作。三是整合资源,做响品牌。围绕“绿色、生态、无公害”等特色,加强商标注册和产地保护工作,搞好品牌策划,整合品牌资源,开发品牌经济。
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由区财政担保和贴息贷款,专项用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病害水库整治及渠道防渗。整治小(二)型病险水库15座。推进金佛山水库、白露沟水库前期工作。实施农网改造完善工程,新建、改建10千伏线路310公里,改造一户一表1万户。新建“一池三改”生态家园示范户3000户。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土2.13万亩。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展示区,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抓好农机化综合示范区(县)建设,推广耕整机500台,机耕作业40万亩,机插秧2万亩,机械收割3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20%以上。
切实抓好示范村和推进村建设。推广新农村建设自建委员会模式,逐步建立政策引导教育、目标责任约束、日常管理投入、活动载体推动、农民权益保障、全员协调参与等工作机制,高效、规范、有序建设2个示范村和20个推进村,完成示范村试点工作70%以上的建设任务。
(二)全力发展特色工业
突出发展铝工业。全力推进“80项目”,完成项目土地供应和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抓好道路、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博赛集团建设氧化铝三期工程,推进5万吨白刚玉项目和特种氧化铝项目。
积极发展煤炭及化学工业。一是努力做大产量。加快煤炭资源深部勘探。支持现有企业技改扩能,完成兴盛公司15万吨原煤扩能、大兴公司新增15万吨原煤技改项目;推进兴盛公司新增21万吨、东胜煤矿新增9万吨煤炭项目前期工作。抓好煤炭行业资源整合,3万吨以上的整合比例达到70%以上。二是积极构建链条。以煤为原料,推进双赢集团合成氨、尿素、甲醇项目的前期工作。
改造提高建材工业。开工建设100万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项目;抓好华裕页岩砖厂3000万匹空心砖项目;推进玻璃企业技术改造。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质稻、茶叶、方竹笋、中药材、苎麻、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支持白酒、啤酒生产企业发展壮大;推进重庆长丰麻纺织厂整体搬迁南川工作;抓好业成纺织公司新增环锭1万锭扩能技改,实现竣工投产;积极对接东部地区纺织业的产业转移,谋划筹建南川“纺织城”。
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坚持标准,强化招商措施,制定园区招商政策,争取2—3个项目入驻工业园区。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推进金佛山整体开发。配合重庆交旅集团,做好项目的策划、规划和建设。动工修建金佛山西坡索道,启动金佛山凤凰寺恢复项目,动工金佛山西坡公路改造工程,启动金佛山景区五星级宾馆项目,购置金佛山山顶观光车及启动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全年接待游客增长11%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0%以上。
加快发展流通产业。积极打造城市商圈。推动河滨商场片区、中心农贸市场片区开发,积极招商引资,争取大型商贸企业入驻。加快城乡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渝南装饰材料市场、“香格里拉”汽车城等专业市场;做好金佛山山货交易市场、工业品综合批发市场的前期工作;大力发展“两社两化”;深入实施 “双建工程”,建成便民店100个。积极发展超市、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现代零售业态,连锁销售额增长19%以上。
(四)切实加强城镇建设
突出抓好城区建设。大力经营城市土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全力推进新区开发,建成渝南大道一期工程和凤嘴江滨河路整治一期工程等新区基础设施,实现城区扩容1.4平方公里。完成体育馆土建和安装工程。稳妥推进旧城改造,根据群众意愿,适时推出部分片区招商建设。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开工建设房屋面积30万平方米、竣工25万平方米。
加强小城镇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小城镇发展。水江、南平、大观3个镇的城镇规划由区政府统一控制,提高规划开发水平。水江镇完成“80”项目安置小区建设,南平镇完成育人路延伸工程,大观镇完成河滨路修建。加快其他中心镇、边贸镇建设,建成大有镇新盛路、兴隆镇兴东路、合溪镇广盛路,启动建设鸣玉镇龙凤新区河滨路、金山镇犀牛大桥及新区河滨路、三泉镇佛山东路。全区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5000人,新增绿地面积5000平方米。因地制宜加强小城镇管理,努力改善小城镇面貌。
积极打造宜居环境。创建重庆市级卫生城区,实现市级山水园林城市阶段性目标。以解决突出环保问题为切入点,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整治城区扬尘和燃煤问题。全面硬化城区背街小巷道路,大力整治城市脏乱差。严格“三同时”制度,全面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治理工业“三废”,改善凤嘴江上游水质。加强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抓好天然林保护。
(五)大力夯实基础设施
大力抓好交通建设。加强协调服务,营造良好施工环境,确保渝湘高速公路水界段年内通车;有序推进武水路南川段建设。推动南川至涪陵、南川至万盛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南涪铁路。积极抓好“80项目”配套公路建设,开工建设水江经乐村至矿山公路。抓好南部山区通乡公路建设,完成大有至合溪公路油化,开工建设丁家嘴——金山——狮溪公路和金山——德隆——风门公路,改造南川至贵州正安、桐梓的出境通道;抓好其他通乡公路扫尾工程,着力解决乡镇之间的断头路问题。启动通村公路改造工作,逐步改善行政村公路通行条件。推进南川汽车客运总站建设前期工作,完成可研和初设,力争开工建设。
大力抓好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长寿经涪陵至南川天然气管网建设工作;加快建设220千伏变电站和南川至水江110千伏供电项目,努力提高电网运行质量;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启动自然村移动通讯工程,新建移动基站14座,铺设光缆70公里,实现宽带接入乡镇,并延伸到部分村社。
(六)认真抓好财税金融工作
加强财税工作。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税种的监控,挖掘增收因素,化解减收因素,培育和拓展效益型稳定财源。严格执行财政专项资金报账制度、政府投融资评审制度、政府采购招投标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强化预算执行监控,严格控制支出增长。推进乡镇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比例。
加强金融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力争重庆商业银行上半年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完善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营造诚信环境,促进银企合作,加强信贷资金与项目对接,区内银行全年新增贷款余额力争突破10亿元。筹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普及高中教育,提高成人教育质量。推进南川中学创示范、道南中学创重点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电大进修校建设,加速推进职教中心迁建工程。
发展卫生事业。一是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21所乡镇卫生院,建成5个规范化卫生院,50%的村卫生室建成规范化卫生室;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区、乡(镇)两级管理和经办机构,基金使用率达到65%以上,实际补偿达到25%以上;积极培养、充实乡村医生,着力解决农村医生力量不足的问题;严格控制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二是逐步实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制度,6岁以下儿童七种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三是切实搞好疾病预防和控制。
发展文化事业。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深入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发展计生事业。严格执行计生政策,严厉整治违法生育。严格落实计生责任,严肃追究失职、渎职行为。深化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奖励制度。
发展科技事业。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意识。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完成“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
(八)着力构建和谐南川
抓好民心工程。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000人,指导帮助2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二是社会保障工程:实现40万农民“参合”目标;完成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培训3000人,引导就业2700人,参加社会保险2000人;将农村特困户和建卡贫困户11000人纳入低保救助;解决757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三是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4个乡镇(街道)共3.8万人、3.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四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城区所有背街小巷的硬化及城区路灯全覆盖;以整治城区二氧化硫和尘污染为重点,新增清洁燃料用户3000户以上,启动基本无煤区建设,改善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完成凤嘴江两岸防洪堤各1.5公里。五是凤嘴江上游水污染整理工程: 完成9个煤矿企业的废水治理;完成凤嘴江龙济桥断面水质改善年度目标。六是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完成主体工程的80%以上。七是通乡公路工程: 完成大有镇至合溪镇与贵州省正安县新州镇交界段全长38公里公路油化。
抓好社会保障。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扩面新增1万人。抓好各项保费征缴,力争社保基金征收突破1亿元。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市规划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村居委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搞好扶贫工作,大力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事业,建成农村五保家园10个。开展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完成援助500件以上。
抓好安全稳定。一是加强安全生产。抓好乡镇安全管理规范化、行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企业安全管理技术化,建成南川辐射周边的救援救护中心;加强煤矿、交通、化工等重点行业的专项治理,确保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重庆下达我区指标范围内。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放水公司”、黑恶势力,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积极推进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基层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建设。三是加强信访工作。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加大《信访条例》贯彻力度,建立畅通有序的信访秩序,依法处理群众诉求。
(九)强化“大项目建设年”活动的各项保障
强化制度保障。今年,是我区的“大项目建设年”。全年计划实施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21个,完成年度投资25.3亿元;推进重大前期项目16个。制定、实施重点工程目标责任制度、前期工作责任制度、争取上级资金目标责任制度、金融目标责任制度、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度,确保项目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动员全区上下,举全市之力,抓项目、争项目、上项目、建项目、助项目,形成全区上下围绕项目大干快上的热潮,确保每两个月有一个投资上千万元的新项目、大项目开工。
强化资金保障。全力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确保争取的专项资金高于重庆平均水平,高于前三年的平均水平。大力整治投资发展环境,努力营造“重商、安商、亲商、助商”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意识,坚持一个招商项目一个区级领导牵头,一套班子服务,切实落实招商责任,强化工作经费保障。加强与主城区及周边区县的合作,大力实施网络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引进更多的产业大集团入驻南川、主城区“退二进三”企业搬进南川,确保完成招商引资 5亿元以上。
强化用地保障。落实用地计划,大力争取用地指标,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要;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加强用地管理,严格用地程序,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招拍挂制度,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加大整治开发力度,新增耕地4000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强化煤电油运保障。加强煤炭调度,健全煤电互保机制。加强电力协调和需求管理,搞好石油、天然气、液化气储运工作,保障生产生活用电、用油、用气。做好运输综合协调,优化运力结构,保障重点产品运输。
(十)努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努力构建与区级建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行政服务、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监督等管理体制。着力规范政府部门职责,解决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等问题,构筑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机制。着力完善乡镇债务偿还机制,增强乡镇活力。
努力构建与区级建制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一是强化决策机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议事规则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法律顾问、社会公示与社会听证制度,完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度。二是强化执行机制。制定、完善综合目标管理制度、乡镇(街道)经济指标排位制度,加强政务督查和行政效能监察,搞好绩效评估。三是强化监督机制。坚持区委领导,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决维护政令的统一和畅通,坚决维护全区上下的团结。
努力建设与区级建制相适应的干部队伍。一是加强能力建设。按照分层次、分步骤、多渠道、大规模、重实效的要求,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扎实开展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行动,努力提高各级干部抓机遇、抓项目、抓管理、抓建设、抓招商、抓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和素质。二是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克服消极落后的思想,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三是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发挥表率作用,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努力成为解放思想的主流,开拓创新的主体,埋头苦干的主力,廉洁自律的典范。
各位代表!南川撤市设区,翻开了未来发展的崭新一页。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让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南川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负重自强,团结实干,为建设渝南黔北地区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